大家好,我是楠叔。今天要为大家推荐的这本书名字叫做《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作者是蒋勋。初识蒋勋老师,是因为他2009年出书的那本《孤苦六讲》。在此之前,我对于“人类本质是孤苦地”这句话有着尽力的赞同,但也只停留在赞同,却无法更多的去深刻明白。
而蒋勋老师在《孤苦六讲》中,从情欲、语言、革命、思维、伦理、暴力六个方面,以自身擅长的美学为切入点,将孤苦这件事情娓娓道来,语言温暖感人。在个体回忆或历史事件中穿插着由孤苦引申出来关于生命、生活、身体的哲学思考。一个讲“孤苦”的书却讲得那么温暖而共识,有时候想想,却也是一种让读者愉悦的悖论。
如果大家感兴趣,我会在之后为大家详细先容《孤苦六讲》。之所以提到这本书,是因为在此书中明白了蒋勋老师的文字功力,深入浅出的感人,所以当看到《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这本书后,绝不犹豫的买了下来。这本书简体版是由湖南美术出书社刊行,共319页,不厚,拿在手里却感受沉甸甸的。
因为书页接纳的铜版纸印刷,质感良好。我想是因为书里穿插着大量精致画作,只有铜版纸能够最大限度还原出它们的颜色、纹理及一些细节。这本书特别适合像我这样对于美术不太相识的人来阅读,它可以算得上一本美术史的科普入门级读物。
蒋勋老师将整本书根据西方美术史的时间轴来划分,从西班牙北边阿尔塔米拉窟窿中史前石器时代的壁画,一直讲到20世纪90年月的行为艺术,时间跨度上万年。西班牙北边阿尔塔米拉窟窿中史前石器时代的壁画中间以各时代盛行的美术门户为时间点,详细先容了各门户盛行的时间、时代配景、门户特点,及代表人物作品。那些之前零零星散相识的意大利文艺再起、新古典主义、巴洛克气势派头、印象派,那些如鲁本斯、卡拉瓦乔、波特切利、梵高、马奈,耳熟能详的画家,都在蒋勋老师柔美生动的文字下跃然纸上。
卡拉瓦乔作品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终于能够将美术史根据时间梳理清楚,及它们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及传承,这些艺术形式又反映了其时时代哪些特点。好比书中提到贯串17世纪到18世纪的巴洛克气势派头,巴洛克原意是一种变形的珍珠,成为艺术体现形式,就是繁复的装饰、金色的华美、扭曲多变的线条,在视觉效果上追求强烈的律动感,使人眼花缭乱。巴洛克气势派头而发生这一审美的时代配景是欧洲黑黑暗世纪以后,欧洲黎民对于教会发生怀疑,以梵蒂冈为首的教会大权在握,愚弄民众,收刮民财,教皇甚至发现了赎罪币,赎罪券,金币一响,罪孽清光。
中世纪购置赎罪券这种与基督教原本清贫朴素精神相违背的行为,在欧洲各地开始被抵制,陆续发生了宗教革新,我们在历史书上认识的新教首创人,德国人马丁路德,就是在此时代配景下成为宗教革新的领武士物。马丁路德那么巴洛克气势派头就是在此配景下发生的,梵蒂冈教会为了牢固教皇的权威,通过重新包装教堂,以华美亲切的视觉效果吸引逐渐散去的信徒,让公共回到教堂中来。你看,巴洛克气势派头的兴起背后居然有着这么一段和宗教相关的原因,而梵蒂冈所在的意大利自然成为巴洛克气势派头的引领者。
意大利诸多教堂如圣伊芙教堂、圣卡罗教堂,尤其是圣彼得大教堂,无不破例地出现这种艺术效果,让每一个走进教堂的人都眼花缭乱,视觉不停转换,用其时盛行的话来讲,到达一种“狂喜”的状态。圣彼得大教堂这种狂喜原意是形容基督教的教徒被神明附身时的迷醉状态,全身哆嗦,瞥见异象,这种宣扬对宗教激情的陶醉,就这样巧妙的移植到了对于教堂的修建设计中。于是,泛起了鲁本斯、委拉斯开兹、伦勃朗等一大批知名画家,或如鲁本斯一样为宫廷作画,一生衣食无忧,或如伦勃朗一般建立事情室,虽晚年昏暗但也曾富甲一方,其发现的绘画技法被后世广泛用于摄影摄像当中,那种人物面部阴影对着镜头,灯光照亮脸部四分之三的手法,被称为“伦勃朗打光”。鲁本斯伦勃朗艺术家成就了时代,时代也造就了伟大的艺术家。
如今我们讨论的闻名世界的三台甫画,除了《蒙娜丽莎》来自文艺再起时期,另外两幅《宫娥》和《夜巡》全部出自这个时代,而它们的作者就是前面提到的委拉斯开兹和伦勃朗。宫娥夜巡虽然在其时,这种艺术气势派头的念头并不但纯,可当那些作品脱离了时代配景的羁绊后,能够成为纯粹的艺术品千古流芳,反映出其时画家对于艺术审美力透纸背的意会力和架构能力,它们形成了一套完成的美学体系,得以被后世传承。而将巴洛克艺术气势派头推到极致的当属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时期的洛可可艺术。
我们现在火爆全网的“凡尔赛”修建就出自这位国王的统治时期。路易十四洛可可是巴洛克艺术由盛及衰的见证,路易十四其时横扫荷兰、西班牙,成为西欧霸主,如日中天。对自己的宫廷生活肯定是追求华丽堂皇到虚张声势的卖弄,而洛可可更是将巴洛克气势派头里世俗欢爱发挥到淋漓尽致。
凡事盛极必衰,这种装腔作势追求世俗感官刺激的艺术气势派头在随后到来的欧洲启蒙运动中被严重抨击,尤其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天赋人权的思想彻底将欧洲盛行千年的君权神授掀翻,宫廷贵族生活尽力主张的艺术形式被贬。艺术家们重新审视时代带来的审美变迁,重新思考艺术出现的外在形式和内在价值,由此新古典主义降生。新古典主义从古希腊、古罗马中寻找艺术的气力和灵感,它们崇尚理性,寻求古典美与当下时代的审美契合。
我们熟知的凯旋门、卢浮宫都是谁人时期制作及改建,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它们的修建气势派头中,最显著的就是如古罗马的柱子。此时画坛也因为追求理性,建设了一套完整的美学教育体系,学院派此时已经成为画坛的权威,代表者如安格尔、布格罗。如厥后印象派的德加喜欢画舞女,塞尚喜欢画苹果一样,安格尔喜欢画的就是女人的后背,可是如安格尔等新古典主义画家的画作中的女人,又与之前时代的差别。
新古典主义存在的18、19世纪,大航海时代已经完成,欧洲人的视野投射到了亚洲、非洲。所以在谁人时期画家的画作中,我们会发现,无论是人物所处的情况配景,甚至人物自身都几多带有一丝中东、亚洲的元素在其中,甚至亚洲女性之于欧洲女性更细腻平滑的肌肤,都成为谁人时期画家表达画作中女性妩媚的手法之一。你看,无论是宗教还是经济,每个时代的审美都有其内在的时代因素在决议,我们相识了那段历史,才气更好的明白艺术形式发生和存在的念头。
正如蒋勋在书中写道:美,正是历史通报下来的信念,美,只是在不停修正而已。随后,修正新古典主义教条形式的是浪漫主义,代表作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成为谁人时期传世的代表作。
当我们浏览这幅画作的时候,也要想到蒋勋老师在书中提到,其时的时代正处于欧洲列强全世界殖民扩张。所以,浪漫主义的激情很巧妙的成为赞美这种殖民主义的一种美学意义,将殖民主义某种水平上赞美成冒险,赞美成向蛮荒世界航行的悲壮感。那么修正把人们带到感官迷乱状态的激情主义是写实主义,一群画家默默回归土地,回归小镇农村,用最朴实的笔法书写土地和人的故事。蒋勋老师在书里写道:西方的美术,从久远的古代开始,一直求取着平衡。
希腊的理想美学,被罗马的俗世履历做了修正。罗马的小我私家感官放纵,又成为基督教禁欲美学的起点。基督教美学的压制人性,正是文艺再起回归人性的契机。然后是巴洛克与洛可可的华丽堂皇、世俗明亮,被新古典主义取代,新古典主义的刻板与规则又被激情的浪漫主义打破,浪漫主义的迷乱又被写实主义的朴实拉下马。
写实主义厥后的时代离我们更近了一些,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抽象主义、超现实主义、波普艺术,在一代一代艺术家手里,艺术成为他们思考这个时代的工具,艺术也成为我们视察一个时代的入口,是时代造就了艺术的样式,也是艺术成为时代最好的注脚,希望大家也可以有时间阅读这本书。下期,我会为大家推荐的书是朱光潜先生的《谈美》,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美的本质是什么?我们的审美到底正确吗?谢谢大家,再见。
本文来源:在线赌钱官网-www.infoduit.com